公元一百八十四年二月,和煦的春风正努力驱散持续数月的寒冬,身为洛阳令的周异,此时却没有一丁点心情来欣赏冬雪消融的美景。从去年入冬以来就不断有人向自己报告,洛阳城内的太平道教徒正频频集会,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太平道曾经完全公开的集会正变得越来越隐秘。联系到市井坊间流传的一些童谣,周异的神经已变得越来越紧张。
“太平道真会造反吗?”周异自言自语道,他很想上书皇帝刘宏下令调查此事,可是近一年只要有官员谏言取缔太平道,轻则会被训斥、重则会被免官。书案上的那支毛笔数次拾起又放下,踌躇万般却始终难下定断。周异强迫自己尽量不去思考太平道的问题,可不断送来的密报又总会挑起他那越来越敏感的神经。
太平道教徒遍布天下,仅洛阳城内就有信徒数千,他们若真要像市井传言中那样聚众叛乱,那后果不堪设想。儿子周瑜已经九岁了,一家老小的安危全系在自己一人之手。周异长叹一声后便在心底打定主意:这就向皇帝刘宏上书太平道近期的举动,如果因此被免官,他就带着全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返回故乡寿春避祸。周异摊开面前的竹简,提笔写道: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近日太平道教众频繁出入于市井之间,密会于无人之处。行踪诡异,似有不利于江山社稷之事,臣周异恳请陛下,将其首领罹于文法,执于囹圄,由臣加以审问。从而获其密谋,化危险与无形之间……
在反复确认奏疏没有问题后,周异起身收拾好衣冠,便准备前往尚书台。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衙差飞快地冲了进来,神色慌张地对周异说道:“禀报大人,衙门外突然来了一个名叫唐周的人,说有十万火急的大事要向大人报告。”
“此人从何而来?具体所谓何事?”周异问道。
来人回道:“回大人,他说来自济阴,所报告之事关乎社稷存亡,但却不肯透露半点内情,他声称只有见到大人才肯说出详情。卑职见他不像说谎之人,便已将他引至偏厅。”
周异迟疑了一下,他在犹豫是否要先去尚书台,但直觉告诉他,来人要说的大事跟他袖中的奏疏有着莫大的关联。他对衙差开口道:“好,你让他稍候片刻,我随后就到。”
周异返回屋内,放下准备交给尚书台的奏疏,便径直前往了偏厅。刚一迈进大门,来人便“扑通”一声跪在了他的面前,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道:“小民一时糊涂,听信妖道张角之言,误入太平道。小民对天发誓,绝无叛逆朝廷之心,请大人念在小民举报有功的份上,救小民一命吧!”
唐周的话令周异大感意外,此人一上来就说出张角的名字,足见他在太平道中的地位并不低。从语气中不难听出他坚决要同太平道决裂。究竟太平道内出了什么事情,能让一个核心成员做出这样的决定?
周异仔细打量起眼前跪着的这个陌生人:对方一副商人的打扮,从其腰间镶着金边的玉带勾来看,其家境一定非常富裕。一双闪着精芒的小眼睛与微胖的面容凑在一起显得极不协调。他的声音虽然听起来充满哭腔,却一点也看不出因为恐惧所表现出来的慌乱。比起那些因犯错而自首的罪犯,他的神情更像是在告密邀功。
带着满腹疑问,周异开门见山地问道:“你究竟有何要事?太平道怎么了?”
“回大人,太平道将于下月初五举事谋逆。”唐周迅速地回答道。
“什么!你再说一遍!”周异心头剧震,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太平道将于下午初五举事谋逆。”唐周又重复了一遍。
周异惊立在当场,对于太平道起事,他虽有警觉,但在他心底,太平道就算要造反,也要积粟谷,置军械。这样的大事,至少要筹备数年的时间。洛阳乃是皇城所在,生活在这里的太平道信徒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其他州郡官员,怎么可能对当地的教众毫无察觉?这真的有可能吗?眼前的这个人会不会为了邀功请赏,编出瞎话来欺骗自己?
想到了种种可能的周异很快恢复了平静,他厉声恐吓道:“唐周,你可知谋逆乃是诛三族的大罪,若是诬告则按同罪论处。”
“小人明白。”唐周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