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张角师从于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一场动摇汉朝统治基础的农民起
义,因为其强烈的宗教色彩,使得张角的身份非常特别。他既是太平道的宗教领袖,又是黄巾起义的发起者。所以在写张角这个人物的时候,通过张角的家庭遭遇来描写桓灵二帝治下的民生。通过拜师学艺,来阐述黄巾起义的宗教性。在历史记载当中,张角是通过太平道来发展信徒的,太平道所秉承的宗教观点又来自东汉末年一部道教著作太平经,此经书的作者乃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于吉。
张角是否师从于吉,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还是能找到些蛛丝马迹的。后汉书皇甫嵩传曾记载“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其中“大贤良师”的称号恰恰来自太平经中的一句话,“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至于其传播的宗教思想也完全与太平道吻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张角与于吉的关系。
张角掌握太平经无非两个渠道,其一,得到了相关书籍,自学成才其二,由于吉言传身教。至于哪种可能性大一些,后汉书襄楷传记载:“初,顺帝时,琅琊宫崇旨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一部几乎被禁止的书籍能够落到当时还是普通人的张角手上,其概率能有多高?而且在书籍尚未普及的汉代,就算张角得到书籍,想要读懂书中的内容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于吉,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江表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其中“往来吴会”,是不是因为张角的缘故而去江东避祸,可能性是很大的。
所以第一节就写了两件事,一个是东汉末年的民生,另一个是张角学道的过程。
第二节汉灵帝刘宏对太平道的上位
从这一节开始,是为黄巾起义以及后面的十常侍之做
铺垫,一个是汉灵帝刘宏对太平道的纵容,另一个就是何家与十常侍的关系。
刘宏纵容太平道参考资治通鉴卷五十八:太尉杨赐时为司徒,上书言:“张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会赐去位,事遂留中。
太平道从开始传播到黄巾起义爆发,前后间隔十六年。若不是刘宏无视民间疾苦,不可能酿成如此大祸。所以通过杨赐的奏疏,引出弘农杨氏,以及东汉末期士大夫们联合形成的政治团体。也为后来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以袁隗、袁绍、袁术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的多方斗争埋下伏笔。
第三节刘备的皇族身份以及是否到过洛阳
刘备是否为汉室宗亲一直众说纷纭。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涿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涿郡,高帝置。属幽州。户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四。有铁官。县二十九:涿,桃水首受涞水,分东至安次入河。”
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属冀州。户十六万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县十四:卢奴,北平,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亦至高阳入河。”中山国国都卢奴,为今天河北定州市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