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7章 与时俱进(1 / 2)初唐闲公子首页

看历史书最好是看古文,不要看白话,白话文少了历史的厚重与神韵,特别是《通鉴》这本书文采飞扬,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对人性简直洞若烛火,让人身临其境,不忍释卷。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会很吃力,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代入进去。比如“三家分晋”,看到“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看到这里,你就不要急着往下看,合上书想一想:如果自己是韩康子,碰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晋国智伯的势力最大,不割地给他,他肯定会打你;给他,他尝到甜头,下次再问你要,你给不给?给与不给都会坏事。此时你会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只有等死。接着往下看。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看到这里,你不禁拍案叫绝,太精彩了。后面事态的发展和段规的描述一模一样。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古人的智慧会比我们差吗?你看看那些穿越古代的小说,有些把古人当傻子,真是错的离谱。唐志就想过,如果自己和这些人同立朝堂,估计会被这些家伙吃得连渣都不剩。震旦本土的文化的源头就在诸子百家,那个时候就已经成形了。古人和今人的差别只在于古代缺少现代的这些专业技术知识。

世界上嗜书如命的除了震旦人,还有就是犹太人了,和震旦人的智力可以媲美的也是犹太人。一般犹太人都读的三本书分别是:旧约《圣经》、《塔木德》、《十戒》。

《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慧的一扇必经大门。《塔木德》早已成了犹太人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以此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来说说《塔木德》:

一个年轻人请教拉比,“拉比,请你解释一下塔木德好吗?”

拉比说:“非常好,不过首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人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一个身上很脏,一个身上很干净,他们谁会去洗澡?“

“那个脏的会去洗澡。”年轻人说。

“不!”拉比说,“他们互相看对方,脏的人以为自己很干净,干净的人以为自己很脏,因此那个干净的人会去洗澡。现在,另一个问题,两个人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一个身上很脏,一个身上很干净,他们谁会去洗澡?”

年轻人笑了,说:“你刚才告诉我了,拉比,身上干净的人会去洗澡,因为他以为自己身上很脏。”

“不”,拉比说,“他们各自都看看自己,身上干净的人知道自己不需要去洗澡,因此身上脏的人回去洗澡。现在,最后一个问题,两个人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一个身上很脏,一个身上很干净,他们谁会去洗澡?”

“我不知道”,年轻人说,“这要看你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会是任何一个人。”

“不”,拉比又一次说,“两个人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怎么会一个人很脏一个人很干净呢?他们都会很脏,因此他们都会去洗澡。”

年轻人挠着头说:“拉比,你问了我三个问题,却给了三个不同的答案,难道这是开了个玩笑吗?”

拉比说:“这不是玩笑,我的孩子,这就是塔木德。”

……

一个问题有三个答案,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困惑了唐志很久,直到有一天他拿起《易经》,才略有所悟。

易有简易、不易、变易三层含义。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我们都想找到一个绝对真理,比如上帝、真主,或者其他什么神,然后用这个去衡量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被现实抛弃。

塔木德没有给人一个标准答案,只是给人一种思维方式。易经也是这样,同一个卦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且会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周易和塔木德的精髓。就像兵法,大家都看兵法,打起战来有赢有输,为什么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不是僵硬的教条。

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可能变化,就连故事中的那个前提条件:“两个人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一个身上很脏,一个身上很干净。”也要怀疑,因为这个也是不确定的。

东土易坛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三国时,有人问周宣:“我昨夜梦见一只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是什么征兆?”周宣说:“您要得到美味佳肴了。”不久,他出去办事,果然吃上了一顿美餐。

后来他又问周宣:“我昨夜又梦见刍狗,是什么意思?”周宣说:“您恐怕要从车上掉下来,折断脚脖子,应当小心。”不久,果然应验。

后来这人第三次周宣:“我昨夜又梦见刍狗,是什么原因?”

周宣说:“您家要失火,应小心保护。”不久果然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