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早已打定了主意,这案子绝不能让李恪去查,不能给李恪表现的机会,所以听皇帝点名自己,赶紧说:“儿子认为三哥分析的有道理,案子可以按照三哥的思路来查。父皇也说过,三哥英武,有您当年的风采。三哥去办,一定能马到成功。”
李治此话一出,李承乾和李泰脸色同时一变。
就连李世民的脸色也是微微一凛。
李治这句话是明褒实贬,“英武类我”是李世民对李恪的评价。
但也正因为这句话,让李恪成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心病,尤其是这次皇帝将李恪留在京中,在朝野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风浪,更让本就极其敏感的李承乾和李泰对李恪加了十二分的防范。
“稚奴,这个案子你能办吗?”李世民突然开口问了一句。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众宰相都偷眼去观瞧李治,李泰和李承乾也低头半侧身去看李治的反应。
李恪直接转过头,盯着李治的脸。
“儿子……”李治知道,想出头,必须抓住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
刚才明褒暗贬搅黄李恪的差事,就在琢磨自己试试把式的可能。
此时父皇问自己,他心中暗自高兴,但他不能表现的太热切,否则太子和魏王立即就会调头攻击自己,只得故作为难的说:“儿子没办过案子……”
李世民看着李治,最终下定了决心:“岑文本,让高季辅拟旨,晋王李治,授右武侯卫大将军之职。”
说完李世民看向李治:“稚奴,这案子就交由你办了。”
中书侍郎岑文本跨前一步,口称领旨。
唐代三省制,中书省拟旨发敕,门下省负责覆核审查,尚书省落实执行。
由于尚书省下面的六部的工作庞杂系统,专业性强,所以中书省是六名中书舍人的编制。
六名中书舍人分押六曹,每个舍人分别负责尚书省某一部的拟旨发敕。
举例说明,若甲舍人负责民部拟旨,那么所有与民部有关的旨意,都交由甲舍人拟定。
遇有重大的事件,中书省还要五花判事,即五名舍人同时拟旨,中书令和中书侍郎选择最好的一份。
一旦皇帝指定某个中书舍人直接拟旨了,那么就说明皇帝对此事很急,想尽快走完复杂的流程。
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这件事要特事特办了。
皇帝的表态坚决,众人也不好置喙。
对李承乾和李泰来说,这个结果对他俩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俩的心思差不多,只要不让对方主导办案,只要不是李恪,其他谁都行。
案子交给李治,这个年少的弟弟还是好控制的。
李治主导案件,是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所以这个决策虽然出人意料,但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正当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之时,殿门开了,一个小内侍匆匆进来,快步来到丹墀之下。
李世民问小内侍:“怎么回事?”
小内侍战战兢兢的答:“刑部尚书马周求见,说有急事,需要立即见驾。”
李世民眉头一皱:“宣他进来。”
小内侍答应着赶紧出去了,旋即引着马周进入殿中。
马周也顾不得礼数,神色凝重的跪地直接说:“靖善坊和东西两市同时爆炸,死伤数十人,现在刑部和长安万年两县的捕吏已经赶过去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讶的看着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