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1 / 2)大明一五六六:朱厚照的遗产首页

圣君,明君,天子,皇帝......老师的头衔大抵是有很多的,不过据老师自己说,他还是希望李贶生这些人叫他老师,因为他的老师也是这样希望的。

只不过,老师的老师失败了,而老师......至少现在还没有失败。

李贶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来自于正德三十七年,那时候他三岁,其实记忆并不太清晰,只是隐约记得他当时在苏州。

很多事情还是老师说给他听的。

李贶生的父亲是被老师杀死的,或者说,是因为老师而死。正德三十五年,老师大力打压粮价,最终造成了大批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不少农民进城当了纺织工人。

李贶生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正德三十七年,李贶生父亲所在的苏州爆发了纺织工起义,李贶生一家也被卷入,不,应该说是主动加入,因为当时李贶生的父亲被纺织机搅断了指头无法工作,也得不到任何的赔偿,李贶生一家五个孩子,长子下矿死在了矿洞里,次子李贶生,老三被卖给了别人换来了全家人半个月的粮食,老四李青浦,老五出生的时候就死了。

他们当时已经快活不下去了,甚至母亲只能在苏州城里卖身为全家人赚来当日的粮食。

因此,当苏州纺织工起义的时候,李贶生的父亲果断选择了加入,他听信了起义带头人的说法,觉得这只是对抗苏州当地的黑心官吏而已,不是造陛下的反,陛下不会苛责他们的。

应该说身处底层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想到更多吗。知道后来李贶生入宫学习,才从老师的口中听到了关于整个苏州纺织工起义事件前因后果。

正德二十七年,王守仁去世,在王守仁去世之前,老师就已经和对方产生了不小的分歧。而王守仁去世之后,他所留下的改革派为了保证己方的路线不被扭转,拼命在各地制造政绩,其中,也就包括了苏州。

因此,当苏州纺织工起义的时候,王守仁一系的文官们当即决定用最暴烈的手段将其镇压,绝不允许这件事情闹大。

苏州的纺织工们觉得无非就是几千,几万两银子的事情,这些钱,苏州每一任知府老爷都能轻轻松松拿出来,他们觉得官府不会怎么样。

他们错了,而错误的代价是死亡。

那起事件在宫内的档案库里被称之为第二次苏州纺织工起义,第一次苏州纺织工起义也是以失败告知,只不过第一次为苏州的纺织工们争取到了最低薪水的利益,也因此,苏州以及周边城市开始寻找从农村找劳动力,间接导致了正德三七年的农村经济危机。

第二次起义,则什么都没有争取到。

超过七百名纺织工被当场杀死,两百余名纺织工则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被处斩,一千五百多名纺织工被除以了从五年监禁到流放等不同的刑罚。

李贶生的父亲是被处斩的两百人之一。

罪名是——造反。

李贶生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疯了,半个月后也被人发现死在了房子外,看上去是被人打死的,怀里还抱着几团泥巴,似乎是将其当作了什么吃食,据人说,她死的时候面朝的方向是李贶生和李青浦所在的屋子。

又过了两天,三岁的李贶生和自己两岁的弟弟在屋子里饿得快死的时候,老师出现在了李贶生的面前,带走了他们两人。

李青浦被送去了某个大人物的府邸里,据说府邸的上一位老爷是老师曾经的一名先生,叫杨廷和,老师让杨府收养了李青浦。

而李贶生则被带入了宫内,一直接受着老师的教育。

至于为什么他被带入宫内,而李青浦则被送进杨府,李贶生也询问过老师这个问题,老师的回答则是。

在他看见李贶生李青浦两兄弟时,李青浦因为饥饿和恐惧只剩下的求生的欲望,而李贶生则看见了当时老师身上的官服,满眼都是仇恨。

因为自己对其有着仇恨,所以选择了自己?

李贶生搞不清楚这一逻辑,但他也懒得搞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