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杀手悲歌》剧组开始运作。
戴夫联系了监狱、酒吧等场地,同学兼任道具师和场工开始搭建场景。
一些A-list级大片,道具、场景等前期准备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宣传的时候,就会说这部电影筹备了十年时间,拍的时候想要一镜到底啊一镜到底,听起来好像很认真、很仔细,结果影迷们进了电影院就发现是依托答辩......
像《杀手悲歌》这样的小成本片,场景细节60分合格就行。
不扣细节,这就很省时间。
他们在忙着。
李普西拿着剧本,指挥着龙套在现场走一遍。
作为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戏骨,这辈子又经过了学院派的系统打磨,李普西太熟悉片场的流程了。
原片只有一个机位。
现在设备条件充分,多机位的情况,就要仔细调整走位、灯光、摄影,做一个简单的彩排,免得浪费胶片钱。
虽说走同学人脉那边拿来了便宜胶片,但多个机位成本就超级翻倍,还不清楚能从农场主们身上忽悠多少投资,得节省点。
南加大组成的团队,经验可能差了一些,但能力绝对不差。
不像某个圈。
高考四百分的编剧写的剧本,高考三百分的导演来导戏,配上高考二百分的演员。
然后一起怼高考六百分的观众提出的批评。
学校教授也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影视作品,憋在学校熬资历,写不出像样的剧本,泡学生倒是精通无比。
这样教你怎么制作成功的电影......这不成功学嘛!
总之,好团队的好处,李普西是感觉到了。
轻松。
都是同学,李普西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营造出了很好的氛围。
团队整合,力都往一出使,他们能力就得到充分发挥。
跟他们说要求什么,他们就能精确调整。
很有科学精神的落实在纸面上,去标记数字。
美其名曰没灵气,但扎实啊!
未来连续拿了三届奥斯卡的艾曼努尔也是这样的风格。
“我喜欢把所有的都先写在纸上。”
艾曼努尔有拉美裔的热情外向。
但进入片场,进入工作状态。
这位据说是比弗利山智商排名第7的天才摄影师,就立马进入严肃状态。
他给李普西看了计划表:“灯具选择、型号配置、色彩组合、机位图、光位图、美术气氛图......写出来更直观,可视东西书面化,调整起来更有效率。”
李普西很满意:“中午给你加个战斧牛排。”
“谢谢导演。”
艾曼努尔继续工作。
李普西看着他画的图,想了想老家的那些人。
文艺工作者缺乏数理基础。
理工那边的美学素养又不足。
这个圈还比较密实,内容生产者和工具提供者交流不畅。
结果嘛......
李普西摇摇头,确定好了机位和灯光位置,招呼着人去化妆。
科琳和几个学姐组成临时化妆组。
大部分龙套都是在当地拉来的,差不多意思意思就行。
只有担任男主角的李普西,科琳亲自出马,花了好一会才化好妆。
过程中,近距离看着李普西的大帅脸,科琳很想要来一次佛罗里达姑娘的传统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