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国的步兵军队超过三千人,纵然前军全线崩溃,依然还有着两千人的后备力量,只要他们能够及时的组成一条防御徐任的步兵方阵进攻的战线,最后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是,前军的恐慌迅速的蔓延至后军,致使整个后军虽装备精良,却毫无斗志,踏着鼓点的步兵方阵以摧枯拉朽之势使兵败如山倒。
在敌军全线溃败之后,徐任的步兵方阵在各自屯长的指挥下化为十支以什为单位的小队,小队分成单列阵线,以长矛逼迫着敌军败兵投降,败兵稍有抵抗,迎接他们的便是排列成一线的长矛。
长矛方阵的有点在于在正面方向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能够以完整的横队迅猛的击溃当当面之敌,但是其却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劣势,单独的长矛兵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优势,在与敌人捉单厮杀时又长又重的长矛便成为了一种障碍,很容易就能被敌人贴身到眼前,所以在训练长矛兵之初,徐任就规定长矛兵的什伍编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分散。
在此时,两翼的刀盾兵的优势便咸璐乐出来,他们将什伍编制分散的很散,然后以灵活的战术将败兵合围,在需要的时候又能够迅速的组成类似长矛兵那样的单线什伍方阵,也是凭借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他们通常能够俘获超越自身兵力一倍,甚至两倍的俘虏。
在徐任的军队中,追击最深入当属处于方阵后列的弓弩兵,他们虽然一直以弓箭策应方阵的进攻,但是因为没有与敌军近战,整个编制都保持着充足的精力,在各屯屯长的指挥下环首短刀甚至冲到了最前面封锁了敌军逃跑的路线。
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弓弩兵在发动进攻后率先冲向敌军位于后军书写着“平原相王”等字的大纛的方向,那里是敌军主帅所在的位置。
一支军队中有很多的旗帜,但有一面旗是最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一军主帅的大纛。
主帅的大纛在平时的时候都是被很好地收藏起来的,只有在出征或者祭祀的时候才会被拿出来,这杆大纛与其他旗帜最大不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不是统帅的姓氏,而是主帅的官职。
一般而言,在军中为主帅的大纛并不是像其他旗帜一样让扛在士兵的肩上,而是安放在专门的战车之上,而在战车周围保护大纛的都是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想要在敌军之中砍倒大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随着敌军的节节败退,敌军的主帅也在近卫的保护下向后方移动,主帅的大纛自然也跟随着主帅向后移动,着正好为弓弩兵的进攻指引了方向。
敌军的主帅在缓慢向后移动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收拢败兵,然后将收拢的败兵编制在大纛之下,其目的自然是准备利用这些收拢的败兵进行反攻,如此就算不能反败为胜,也能拖延徐任军队追杀的速度,掩护更多的败兵逃向后方。
敌军主帅虽然在临阵指挥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在应变能力上还是非常的优秀的,他能够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迅速把握住自己占据高唐县城的优势,企图以拖延徐任军队进攻的方式将败兵收拢入高唐县城以待反攻。
这次遭遇战,双方真正投入战场的总兵力不过两千余人,平原国军队方面也只是伤亡了两三百人后便在如林的长枪的压制下全线崩溃,所以总的而言平原国方面在兵力上依然有着绝对的优势。
弓弩手们的进攻与刀盾兵和长矛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一般不会强攻成建制的军队,而是先在外围用随身携带的弓弩对敌军的阵营进行攒射,然后再进行冲锋。
如果是在两军堂堂之阵面前,弓箭手的这种作战方式自然是与自杀无异,但是在追击败兵方面,他们的这种作战方式却收到了奇效,仓皇败退的士兵就算在军官的收拢下勉强进行反击,但是也缺少其他友军的配合,如此自然难以抵挡数量占优势的弓弩手们的攒射。
弓弩手们在突破了敌军数个反击阵营后便追击到了大纛的外围,此时的平原国相已经收拢了三四百的败兵,同时他的身边还有着精锐卫队和败下来的精锐汉军骑兵的保护,这对弓弩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弓弩兵们在外围先用箭矢进行攒射,不过大多都被位于前阵的卫队的大盾挡住,就算有零散的箭矢穿过大盾的空隙射入阵内,也没有形成太大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