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知当下是食杀嬴政之机——若等种子取出再种,届时结的果子可就多了,再杀嬴政就渺茫了。他暗庆幸自己还没吃果子,不由看向韩终道友,不乐观的想这下毒一事,道友其实该找自己帮忙的。
一群验毒人士进入殿内,赵高把仙果连盘端去。
在众惊疑不定的目光中,一名用银针扎入果子里。当拔出来后,没有变化,并无毒。
嬴政眼看本该食用的仙果却被用来验毒,看着满朝,颇为难忍难耐的说:“寡人明知结果,却要眼看多余举动在自己面前上演,众爱卿可知寡人是何心情。”
然验毒方法众多,银针只是其一,全挨个上阵,把所有果子都给折腾了一遍,不吃真浪费了。
在一双又一双紧张的目光下,验了完毕,并没有毒。
满朝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不少为皇子胡亥啧啧摇头。
看着满朝,嬴政明说:“如果宫仙客要下毒,待种子再次种下,往后收获食用才是更妥之机,现在就下毒,岂非不智。”
满朝一时片片点头,几乎都觉得是这个理。
赵高却一直暗观察韩终的反应。
韩终自始至终都是放轻松的泰然神情,未被发现有什么异样。
此泰然里有两点,其一,赌验不出毒来。
六国本来就占如今天下大半江山,余烈想做好食杀,所下之毒之手段岂能让被验察出来。
朝上至此,嬴政不想当众点自己皇子的不是,对胡亥就什么也不说一声,即吩咐朝上宴继续,不想,听得胡亥声道:“父皇,他们没验出毒来,皇儿有办法验出毒来。”
嬴政觉得胡闹,不愉表露:“那么多专擅者皆验得无毒,难道你比他们高强吗?”
任何朝上官见到陛下这样的神态,听到这样的语气,都知道不对劲了,胡亥却直视起来说:“父皇!皇儿有绝好办法验毒!请让皇儿行验!”
满朝一时安静。嬴政持续目着胡亥。
李斯忽打破了安静,忙说:“陛下!臣以为,不如让皇子殿下试一试吧。在明明目见众擅专人士验无毒之后要验毒,总不可能当众胡说,而且方才验毒是皇子殿下自己预先准备的,想必皇子殿下必有惊朝能耐欲现。”嬴政仍然目着胡亥。韩终本就是食杀嬴政,也随声道:“陛下,就让皇子试一试吧。让看看皇子殿下的能耐也好。”
嬴政这才说话,对胡亥道:“既然宫仙客都如此说了,你试试吧。可知若是验不出毒来,如何向宫仙客交代,叫父皇替你交代吗?”其实,嬴政是注意到胡亥此次敢抬头目着自己,与一向相比不同。
胡亥说:“父皇尽管看着就好了。”于是就拿出了一个竹筒,打开筒塞,从许多枚果子上取出一点放进去。
嬴政的表情上,意外与惊讶同时窜出来,惊讶是因为这竹筒是事先带身到朝堂来的,说明事先有准备,果然是想要特地表露的,可当看到竹筒里竟是不少虫子时,惊讶顿变回不愉的脸,恼青铜不成器的僵硬。
满朝看不见竹筒里景象,但陛下前后反应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众皇子里,对于储君,满朝一向看好扶苏,至于胡亥,却都知道此刻胡亥所拿的竹筒就是胡亥曾经带到过朝上的玩具,他们都记得,当时陛下念胡亥年幼无知而没有严厉训斥,可是如今又带上来,岂不让今日朝上成了笑话,且意味着一直藏玩有此物。
扶苏的文师淳于越向胡亥问说:“皇子殿下说是验毒,却把此物拿出,究竟是何缘由?”
胡亥似乎不觉,回话:“这里面是许许多多虫子,它们吃了后,若是死了或不正常,就表示有毒。”
满朝就许多忍不住笑的声音。
如此极其隆重严肃的场合,竟然拿儿戏上来,呈于大庭广众面前。
胡亥见多人笑声,听得出直指自己的意味,解释说:“这些虫子今早都还没有进食,待它们吃了果后,只需稍作等待,就能看出有没有毒来……”
嬴政脸色铁青,忽然训斥打断:“你身为朕大秦皇子!竟背着朕一直有瞒玩此物!竟把玩物呈于朝上!你当朝上是什么!”
咣当——竹筒脱手掉地!胡亥本能跪下,面无血色的说:“父皇!我是用此物来验毒,不是拿玩物呈上……”
“朝堂是天下最严肃隆重的场合!是你玩乐之处吗!”嬴政怒斥声充斥整个朝堂,甚至传出了朝堂。
虽是训斥胡亥,满朝都惧。
胡亥吓得额头牢牢贴在地上,不敢分开:“请父皇明监!皇儿真不是把此物拿上来当朝堂儿戏!不信父皇问赵师,只因它可以验毒,皇儿才拿上来……”
赵高一直面无波澜着,此时见到陛下目光转向自己,身为胡亥的律法师,便道:“陛下,小臣平日里教授律法,胡亥皇子确实持有这玩物,但并非为了玩乐,而是发现道理,就像丞相对仓鼠那样,但丞相绝不是为玩乐,还请陛下息怒,观看虫子,拭目以待皇子殿下给陛下带来的能耐。”
听得赵高一说,满朝惊讶。这是要与丞相比高啊,众皇子里,可没听说有能这般的,要是有,也是扶苏。
嬴政诧异得看向胡亥。
李斯本来为胡亥说话,看到胡亥拿那个竹筒,立时就觉得自己站错立场贸然了,不想胡亥竟然有能称对自己仓鼠理论并肩之举,便问道:“不知皇子殿下是发现了什么道理?”满朝也跟着问。
嬴政坐下来,吩咐胡亥起身说。
胡亥这才把额头与地分开,到自己表演机会了,说:“同样的毒量,毒得死人,却毒不死大象,增加毒量,才能毒死大象。如果减少毒量,毒不死人但能毒死小动物。可见从体型上也能反映有毒无毒来。天下果子种类多,有没见过的,毒也是如此。若是有没见过的毒,验不出来怎么办,就用虫子,虫子躯小,即便是毒量轻,也会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