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战事刚趋于平息,京师里,英宗就盯上了三司使蔡襄。
英宗要将蔡襄从京师赶走,出知杭州。
这件事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英宗对不利于自己的人和事,必是不肯放过的,他要一件一件地来处理。
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竞相传说,当年,仁宗选定英宗做皇子,内廷宦官宫女多持反对意见,蔡襄也有奏章表示异议,认为英宗身体状况糟糕,恐不堪大用。英宗病愈亲政以后,对蔡襄耿耿于怀,好几次向宰辅大臣问道:“蔡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有一次,蔡襄因老母患病,早朝请假,英宗疾言厉色地责问中书大臣:“三司执掌天下钱谷,事务繁忙。蔡襄十天当中因私请假四五次,是不是在他眼中,家比国家更重要,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人?”
韩琦奏告:“三司使没有过失,照顾老母情有可原,哪有理由罢免?再说,今天要找一个才识名望超过蔡襄的人,实在不容易。”
欧阳修接着进言道:“蔡襄家有八十余岁的老母亲,老母体弱多病,的确需要照顾,今天他请早朝假,太阳出来就会上班,并没有荒废三司事务。”
尽管如此,大臣们奏事,凡有涉及三司的情况,英宗总是忿然不乐。
被英宗瞧不上,非同小可,蔡襄迫于疑惧,多次上书请知外郡。在决定蔡襄去留的时候,韩琦问英宗,是不是亲眼见到过蔡襄反对立皇子的奏疏。
英宗说:“宫中虽然找不到文字证据,但是早在庆宁堂时,我就听说过这回事。”
庆宁堂是英宗即位前的府邸阁,英宗所读经籍之处。按说以英宗当初的地位,宫廷里所议之事应该传不到那里。但英宗既然这么说,则说明这样的风声当时已经有了。
韩琦、曾公亮都奉劝英宗不要轻信流言蜚语,指出小人们惯用“疑似之言”陷害忠良。
欧阳修更是径直问道:“陛下认为这件事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英宗回答:“虽然没有文字证据,又怎么能肯定它一定没有呢?还记得《四贤一不肖》么?”
那是景祐三年(1036)的事,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落职饶州,余靖、尹洙、欧阳修也因仗义执言纷纷被贬出京。而当时不过二十五岁的蔡襄,还只是个人微言轻的小官,连站出来仗义执言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四贤一不肖》诗五首,称颂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唾骂诬陷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欧阳修不同意英宗的看法:“这根本就是两码事。现在陛下所怀疑的事情,不要说没有证据,就是有了证据,也需要辨别真假。前朝夏竦陷害富弼,指示婢女仿习石介笔迹,伪造石介替富弼撰写的废立诏书,全靠仁宗英明,富弼才得到保全。至和初年,我治丧返回朝廷,小人伪造我请求淘汰宦官的奏稿,传布朝廷内外,宦官对我无不咬牙切齿,判流内铨才六天,就出知同州,也是全靠仁宗保全,我才有今天。由此可见,即使有了文字根据,也要分辨真伪,何况没有任何证据,希望陛下不要多疑。”
英宗仍然愤愤不平:“朕难道还能冤枉他不成,为什么不讲别人,就讲蔡襄呢?”
他最终还是让蔡襄罢免三司使出守杭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