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都长安之后,刘玄开始大肆分封诸王。
无论是刘家族人,还是外姓功臣,都慷慨地赐予王爵。
然而,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不仅违反了祖训,更让王爵变得泛滥而贬值。
刘玄一口气封了十四个异姓王,这种做法无疑暴露了更始政权的软弱和无力。
这些被封的王们,虽然名义上尊刘玄为帝,但实际上各自为政,形成了一股股独立的势力。
他们并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更谈不上团结一致。
刘玄作为皇帝,对这些王们的管理也是力不从心。
虽然名义上是老大,但实际上对这些王们的行为却束手无策。
更始政权在关中之外的地方,基本上无法汲取任何战略资源。
各地的军阀和豪族,如刘永在梁地称霸,朱鲔、李轶在洛阳手握三十万兵,鲍永、田邑在并州雄踞一方。
他们虽然名义上听从刘玄的号令,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对更始政权并无多少忠诚可言。
当赤眉军杀过来时,这些军阀和豪族并没有给予更始政权任何实质性的支援。
刘玄本人既没有筑墙积粮以巩固政权基础,也没有励精图治以提升国家实力。
相反,他沉迷于各种庆祝派对和淫乱奢靡之事中无法自拔。
他的老丈人赵萌更是把厨子都封了官,这种荒唐的做法无疑让更始政权的统治更加脆弱。
综上所述,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更始政权实际上已经虚弱不堪。
刘玄的荒淫无度和政治上的无能,注定了更始政权被消灭的最终结局。
再看消灭更始政权的赤眉军,同样并非励精图治之辈。
他们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在政治和治理方面却显得相当无能。
这也再次证明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道理。
赤眉军从公元18年起义,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山东地区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
他们曾打残王莽的十多万大军,更以三十万之众投诚更始政权。
然而,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却被刘玄等人无视。
最终导致樊崇等领袖愤怒回归大本营,重新聚集力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赤眉军在黄河南岸驻扎一年多,却未见有何积极行动。
他们既未扩大地盘,也未输出影响力,更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行政力量。
与此同时,他们的山东老家也被琅琊大豪族张步逐渐吞并。
这样的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相比之下,刘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经历了从光杆司令到头号通缉犯,
再到吹响反攻号角,逆转伪政权,
最终收编几十万铜马军成为河北老大的传奇历程。
这样的成就,无疑彰显了刘秀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
赤眉军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缺乏人才。
农民起义的成功率之所以极低,正是因为人才这一关难以逾越。
(两千多年来,仅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成功跨越了这一障碍,
但他们所拥有的人才素质却是历史罕见的。
因此,不能将他们的成功视为正常案例。)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政权通过武力成功控制某个地区后,通常需要遵循三个核心步骤来巩固其统治: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与肥沃程度、农作物收成情况,以及山泽和盐业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