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朱厚照怒杀苗逵!韩文一心要求死(2 / 2)正德圣主首页

何为罪臣?你刚立下大功啊!

陛下本欲嘉奖你二人,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见韩文如此表现,朱厚照断定必有内情,急令其起身,“有何话直说无妨。”

韩文从袖中取出李文渊的遗书,双手高举。

刘瑾接过遗书,呈于朱厚照面前。朱厚照疑惑地瞥了韩文一眼,随后展开遗书阅读。

仅阅数行,朱厚照便眉头紧锁;待阅毕全文,其面色已铁青。

“好!好!”朱厚照咬着后槽牙大怒。

原来,虞台岭之战的败因,实为边将与奸商勾结所致,而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全因李文渊泄露了户部空虚的机密。

宣府官员深知国库空虚,为求自保,不惜制造虞台岭大败,以此向朝廷施压,企图迫使朝廷开放中纳粮政策,继续纵容他们的不法行为。

难怪诸多巧合接踵而至,虞台岭之战的惨败,其根源远不止于宣府地界上奸商与边将的勾结,更有户部内部的败类,将至关重要的数据泄露无遗。

朱厚照怒火中烧,脸色铁青,他愤然将遗书撕得粉碎,随即狠狠甩在韩文脸上,怒斥道:“这便是你那得意门生的‘杰作’!原来他积极促成和谈,竟是企图带罪立功!朕曾以为他是可造之材,有意提拔,岂料这一切阴谋的始作俑者竟是他!”

言罢,他高声呼唤侍卫:“来人!!”

韩文见状,惶恐万分,跪倒在地,颤抖着声音问道:“陛下,您打算如何处置他?”

“处置?朕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即便他已化为尘土,朕也要让他魂飞魄散,家族亦难逃灭顶之灾!”朱厚照的声音冰冷而决绝,“他不仅辜负了朕的厚望,更让这互市和谈蒙羞!”

韩文老泪纵横,他趴在地上,哀声乞求:“陛下,李文渊虽罪不可赦,但他亦是被蒙蔽了双眼,一心只想恢复开中纳粮之策,以解边疆之困。”

“那又如何?过失尚需承担后果,更何况他是主谋!即便他受人蛊惑,亦难逃其咎。自杀岂能洗清罪孽?简直是异想天开!”朱厚照怒不可遏,仿佛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愚弄。

他猛地转向韩文,眼中闪烁着逼人的寒光:“你,是否早已知情?是否知道他已将户部空虚的消息泄露给了宣府?”

韩文痛苦地点了点头,声音哽咽:“陛下,微臣……确已知晓。”

“那你缘何之前缄口不言,反倒为你的弟子遮掩?”朱厚照质问,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怒意。

韩文躬身答道:“陛下,微臣深知,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亦难平息陛下之怒。但微臣心中仅有一念,即和谈既已达成,若此时严惩李文渊,恐被居心叵测者利用,以此攻击新法,动摇国本。”

“你这是在威胁朕吗?”朱厚照的目光如炬,直逼韩文,“说,你是不是在威胁朕?”

韩文沉默以对,未置一词。

朱厚照见状,声如洪钟:“朕告诉你,朕从不畏惧任何威胁,更不认为有人能真正威胁到朕。即便天下皆知朕用人不当,朕亦不会因顾及颜面而对此事轻描淡写。

念在你未直接涉事,朕仅定你包庇之罪。至于李文渊,朕将昭告天下其罪行,让他遗臭万年,让所有迂腐之人亲眼见证他们迂腐的代价。”

令人意外的是,韩文听后非但未感心寒,反觉朱厚照此举彰显帝王本色。

真正的帝王,不因臣子之功而掩其过。

李文渊虽功勋卓著,足以铭刻青史,但他泄露户部机密,致使宣府勾结外敌,虞台岭一役惨败,数千将士含恨九泉,百姓无辜流血,此等罪行,万死难辞其咎。

韩文心中早有决断,一旦开中纳粮之事尘埃落定,虞台岭之事略作澄清,他亦将以死明志,以示清白。

因此,朱厚照的这番话并未让韩文心生寒意,反而让他深刻体会到,这才是帝王应有的决断与担当。

在韩文眼中,朱厚照拒绝因个人颜面而掩盖罪责,坚决捍卫正义与原则,此乃明君之典范。

逃避责任、将过错推诿于人的皇帝,才是真正的悲哀。

在朱厚照身上,韩文感受到了一股与众不同的凛然正气,这促使他下定了决心,决定坦诚相告自己的全部考量。

“陛下,既然您已有此等决绝之心,微臣斗胆,愿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韩文似乎生怕朱厚照打断,连忙继续说道:“微臣之所以在此刻向您坦陈,首要之务便是要阻止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微臣并非不愿严惩李文渊,亦非出于让他戴罪立功的私心而选他出使。

实则,李文渊是当时最为合适的人选,他对蒙古草原的部落分布、语言风俗了如指掌,正是这些优势,让我们选择了他。

但微臣从未有过隐瞒其罪行的念头,反而,微臣恳请陛下,能将老臣的过失一并责罚。”

此言一出,朱厚照不禁感到诧异,他不解为何韩文会主动将责任揽于己身。

韩文沉声道:“罪臣未能妥善教诲弟子,实乃罪责难逃。当日,罪臣与杨一清共商开中纳粮大计,与李文渊有所交流,或许正是这番对话,让他误以为罪臣一心只求开中纳粮之成,而他却未能深刻领会罪臣之意,反被奸佞所乘。

奸人利用他对户部的了解,将机密泄露给宣府的奸商与边将,终致虞台岭之战惨败。此乃罪臣过于信赖弟子,不慎在他面前提及与杨一清之决策所致。若他应受严惩,罪臣亦难辞其咎。

但罪臣恳请陛下,此事处理务必隐秘。无论是五马分尸,还是枭首示众,乃至挫骨扬灰,皆望陛下暗中进行,以免我师徒二人之事波及宣大互市贸易之大局。

宣大互市,实为边疆长治久安之良策。开中纳粮与开中纳银需并行不悖,方能彰显其最大效用。此策不仅适用于宣府、大同,更应推广至陕甘、辽东等地,以防军阀坐大,威胁朝纲。

罪臣在此,再拜陛下隆恩与信任。

陛下年虽轻,而英明神武,已显明君之相。罪臣有幸得遇圣主,虽死犹荣。

愿陛下能秉持圣德,广开才路,使我大明江山永固,万民安乐。

罪臣即将步入黄泉,然心之所系,仍在陛下与大明。

愿陛下洞察秋毫,明辨是非,使奸佞无所遁形,忠良得以重用。

如此,则罪臣虽死,亦能含笑九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