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号召,当地县政府要组织宣传队。县里只有一个剧团,要深入每一个农村是不现实的。宣传队文艺表演专业水平是次要的,要通俗易懂,要让老百姓喜欢,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有规模的工厂,有规模的学校,甚至城镇里大队农民都组织了“文宣队”。有文艺表演细胞的工人、学生都进入了自己单位的“文宣队”。工人们利用下班时间参加培训,学生们利用星期天或者晚上参加培训表演,农民们利用农闲季节参加培训表演。进入“文宣队”的人除了有一点文艺细胞,更要男孩子长得帅气,女孩子长得漂亮。进入“文宣队”的年轻人个个英俊帅气,个个娇美漂亮,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他们自己也是自豪杠杠。
宣阳中学组织“文宣队”,华英在学校不是第一漂亮,但可以称最有魄力的女学生。个头遗传了父亲的高个子,魅力又遗传了母亲莲花的丰满,讲话动不动笑声哈哈,人还没有看见,笑声已经听到,不拘小节、胆大、泼辣,整个年级无人不知王华英。华英进入学校“文宣队”。有一个人情也起了作用,王家阳自称和王华英同爷爷的叔伯弟弟,送了班主任季老师一包雄狮香烟和一瓶五加皮酒。季老师记着这个情。同学们相互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班与班之间,段与段之间,经层层选拔上来。王华英本来就有这个能力,加之季老师推了一把,成了学校“文宣队”的骨干,还是学校“文宣队”队长。
县里为了在全县全面推广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需要,把全县的文艺骨干组织到县里进行培训,再按小组分散到各村各地表演。那个年代,被选拔的学生越多,单位、学校就感到无限的光荣。
华英身上没有钱,到县城一分钱没有不行,总要带几块在身边备用。她就跑到邮局打电话到毛家村。莲花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吓了一跳:“囡啊,什么事情,要打电话?”
华英说道:“电话费很贵,你给家阳五元钱,叫家阳送来。”华英就挂了。
莲花怔怔待了半天,不知道华英发生了什么事情,跟家阳说了自己的担心。
家阳说道:“没有事情,她的脾气我知道,不高兴的事情不会打电话给你。我去看了回来跟你说。”
莲花听家阳一说,觉得有理,就不情愿地抖抖索索拿出五元钱给家阳。
第二日凌晨,家阳跑到道士的炭窑,和村里其他人一起挑了木炭到宣阳镇里,卖到森工站。炭是村里的,村里人赚的是挑炭的发脚钱。王家阳力气大,发脚钱有一块半。领了钱后,就跑到水池边擦了炭灰脸,又换了干净的衣服。村里同去的见王家阳打扮得这样干净,很疑惑,问道:“家阳,你干吗去?”
王家阳说了一句:“到区公所人武部有点事。”即往华英的学校走了。在学校门口,家阳碰到季老师。
季老师很高兴地和王家阳握握手。季老师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说话带了浓重的口音对家阳问道:“华英弟弟,你有什么事吗?”
王家阳答道:“华英她娘叫我来捎个口信。”
季老师就去叫华英了。家阳对季老师叫道:“季老师。”季老师回头疑惑地看着家阳。家阳说道:“下次来,我帮你带一点炭。”季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说道:“谢谢。”
一会儿,家阳就听到了华英和人打招呼的声音。华英跑了出来。两个人走到操场的一个角落里。华英很高兴地把自己加入学校“文宣队”被抽调要到县城里培训一个星期的事告诉了家阳。华英说道:“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自己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争取。这次季老师帮了我很大的忙。”
家阳说道:“我刚才跟季老师说了,我下次来挑点木炭给他。”家阳就从口袋里摸出十元钱给她。
华英问道:“哪来得这么多钱?”
家阳答道:“你娘给你五元,我今天挑发脚和平时的钱凑了五元,你先用,不够,再打电话我。”
华英说道:“不需要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