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诸葛亮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他凝视着刘禅,眼中满是赞许之色,而后起身说道:“陛下能有此等深谋远虑,实乃大汉之幸。”
见此,刘禅有些心虚的问道:
“废除州牧一职,意味着就要罢免相父担任的益州牧,相父不怨朕么?”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复刘禅,而是轻摇羽扇在屋内踱步,缓缓言道:
“州牧之职,权柄确然过重,于国之长治久安而言,隐患颇多,昔日汉室衰微,四方州牧拥兵自重,致天下大乱,此乃前车之鉴,陛下能洞察其弊,老臣深感欣慰。”
诸葛亮缓了缓,神色庄重而诚恳的继续说道:
“老臣忝居益州牧之位,不过是为陛下暂摄军政,以图兴复汉室,如今陛下既已明察秋毫,欲行改制之举,老臣岂有不支持之理?”
“且老臣以为,设立刺史为一州最高长官,军政分离,可有效制衡地方上的权力,使政令更畅达于四方,更能加强皇权对地方上的控制,此乃善政,陛下但有所命,老臣自当全力配合,将一应军政事务交接于陛下指定之人,确保改制平稳过渡,绝无半分迟疑……”
刘禅闻言,心中轻叹一口气。
有世人诽谤诸葛亮贪恋权位,斗垮政敌,弄权欺主,这些流言蜚语何尝不是无稽之谈?
君子见忠者喻其忠,奸邪见忠者喻其伪。
刘禅目光望向诸葛亮,随后起身,身为天子的他也躬身作揖道:
“既如此,朕,谢过相父了!”
诸葛亮见状,急忙上前一步,双手托住刘禅的手臂,眼中满是惶恐之色,说道:
“陛下这是何意?折煞老臣了!”
“老臣受先帝托孤之重,自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与先帝之恩,此乃老臣分内之事,岂敢受陛下如此大礼?”
刘禅眼眸微红,轻轻摇头道:
“不,相父,你当的起朕这一拜。”
诸葛亮微微仰头,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陛下小看臣了,臣这一生,所求不过是能辅佐陛下兴复汉室,一统天下,如今天下未定,老臣尚有未尽之责,怎敢有半分私心?”
“这…朕从未小看相父,朕是尊重相父……”
这倒是个实话,这两年来,刘禅在大汉国内的威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已完全超越了诸葛亮。
各方亲信皆不在少数,军中将领就不说了,在他们出征之际,北边有狄仁杰掌握朝堂,蜀中有李严掌控全局。
可以这么说,刘禅现在若执意想做一件事,诸葛亮是很难阻挡的。
当然也是因为这两年诸葛亮有意放权的缘故,刘禅才得以安插诸多亲信到重要岗位。
此番吞吐难堪,只是因为诸葛亮为汉室操劳一辈子,如今大汉刚起势不久,他便要削权,于心不忍!
诸葛亮注视着刘禅,轻轻叹了口气,神色恳切,接着说道:
“陛下,你多心了,不仅是州牧一职,老臣甚至以为,待我大汉一统天下,或老臣百年之后,这丞相之位也不应再常设。”
“啊…怎可?相父莫要再出此言,朕只是欲废州牧一职,从未想过罢免相父的丞相之位!”刘禅起身焦急道。
“陛下,你看,又急,待臣把话说完可否?”
刘禅点点头,诸葛亮嘴角泛起一抹温和的笑意,轻轻拍了拍刘禅的手背,徐徐言道:
“丞相之权,在这乱世之中,于调度统筹、政令推行等方面确有其便利之处,然老臣观古今之变,这丞相权柄过重,一旦所托非人,或是逢主弱臣强之时,极易引发朝堂动荡,危及社稷。”
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邃而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大汉的过往与未来。
“昔日霍光辅政,虽保汉室一时安稳,却也开权臣之先例,王莽篡汉,亦因位高权重,野心渐生,还有此前的曹孟德,名为汉相,实则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室权柄玩弄于股掌之间。”
“臣每每思及,无不忧心忡忡,如今陛下圣明,臣有幸能在旁辅佐,自是竭尽所能,但臣终有老去的一天,为保我大汉万世基业,当未雨绸缪,从根本上杜绝权臣干政之隐患,故而,臣以为,丞相一职,当废!”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焦急之色渐渐褪去,但随即在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诸葛亮话里的意思无不表达着,统一以后,该废除相制!
如果他没记错,历史上真正废除相制的时间是在千年以后的明朝。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恶补经史,他首先发现华夏千年文明中,这相权犹如一把高悬之剑,在王朝兴衰中扮演着复杂而微妙的角色。
朱元璋深感相权过重对皇权的掣肘,决然废除丞相之制,将权力牢牢攥于皇帝一人之手,使得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
虽后世对此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变革从根本上重塑了封建王朝的权力架构,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政治生态。
而这一举措,在此时,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了出来。
饶是刘禅也不由暗自感慨,诸葛亮的思想和眼界,领先此时代千年!
刘禅不禁思考,在诸葛亮去世后,原先的蜀国皇帝刘禅再也没有任命丞相。
他不由猜想,这其中或许就有诸葛亮的授意。
避免权臣专政,将皇帝变为一个吉祥物。
见刘禅久久不语,诸葛亮又问道:
“陛下以为然否?”
刘禅咽了咽口水,若有所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