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问道山林(1 / 2)霸道总裁之林晓的职场首页

离开那片充满生机与回忆的生态区后,陆一山和林婉的心中依然充盈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一日,林婉突然想起了那位在她生日宴会上出现的道长,心中涌起一股探望之意,便对陆一山说道:“一山,还记得那位道长吗?我想去道观看看他,感谢他当日的祝福,也想去感受一下道观的宁静与清幽。” 陆一山欣然应允,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于是,他们精心挑选了一些礼物,有新鲜采摘的时令水果,那饱满的色泽和清甜的香气仿佛蕴含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还有一盒精心炒制的上等茶叶,茶叶在热水的冲泡下,会散发出清新淡雅的香气,如同山林间的晨雾般缥缈;以及几本关于哲学与人生智慧的书籍,希望能与道长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

当他们抵达道观时,正值午后时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道观的青石板路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道观的大门微微敞开,仿佛在迎接这两位远方而来的客人。陆一山和林婉轻轻走进道观,只见庭院中几棵苍松翠柏傲然挺立,树枝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故事。地上的青苔像是一层柔软的绿毯,给这古老的道观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古朴的气息。

一位小道童迎了上来,双手合十行礼道:“两位恩公,师傅算到今天有贵客要来,命我在此迎候。” 林婉微笑着说:“小师傅,我们是来探望道长的,不知他是否方便?” 小道童回以微笑:“二位恩公稍等,我这就去通报。” 不一会儿,道长便从内殿走了出来,他身着一袭灰色道袍,手持拂尘,眼神依然深邃而温和,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

“陆施主,林施主,今日前来,有失远迎啊。” 道长微微点头,声音低沉而平和,仿佛带着一种让人内心宁静的力量。

陆一山和林婉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林婉说道:“道长,许久不见,我们特意来看望您,还带了一些薄礼,感谢您在我生日宴会上的祝福,那番话让我深受触动。” 道长微笑着说:“二位施主有心了,礼物只是外物,重要的是你们的心意。”

道长带着他们在道观中四处参观,一边走一边讲解着道观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走过一间间殿堂,殿内供奉着的神像庄严肃穆,香烟袅袅升腾,弥漫着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墙壁上绘着的壁画色彩鲜艳,虽历经岁月却依然清晰可见,描绘着各种神话传说和道家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和信仰。

在参观的过程中,陆一山向道长请教了许多关于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的问题。他说道:“道长,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去平衡生活与内心的宁静呢?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如洪流般涌来,人们时刻处于忙碌与焦虑之中,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前行,内心的宁静愈发难得。就如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似乎渐渐成为了物质和欲望的奴隶,而失去了对内心真正需求的关照。” 道长微微闭上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在尘世之中,人们往往被名利所扰,心难平静。实则应如这道观中的松柏,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于生活琐事中寻得片刻宁静,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方能使内心澄澈,不为世俗所累。就如同这松柏,无论春夏秋冬,皆有其独特之美,人亦应如此,在不同境遇下皆能安住内心,不为外境所转。清晨早起,可于窗前静赏日出,感受那一抹曙光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此为顺应自然之晨起;忙碌之余,泡一杯香茗,细品茶香,让思绪在茶香中沉淀,正如道家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于静中观心;夜晚睡前,摒弃杂念,回顾一日得失,感恩所遇,放下执念,恰似老子所讲‘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归内心的宁静,方能获得新的力量。如此,方能在喧嚣尘世中,觅得内心的安谧。” 陆一山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道长又指着一处潺潺流淌的清泉说道:“这泉水日夜流淌,从不停歇,却也从不急躁,它顺应地势,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人亦应如此,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刻意追求,不焦虑浮躁,让一切顺其自然,方能找到内心的安宁。若强行为之,逆水行舟,不仅疲惫不堪,且易迷失方向。生活恰似这蜿蜒曲折的河道,充满了变数与未知。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如泉水般顺势而动,不强行改变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便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比如,在事业上,有些人急于求成,盲目扩张,最终却因根基不稳而失败;而有些人则能审时度势,稳步发展,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反而能取得长久的成功。这就像这清泉,它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的路径,而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最终汇聚成溪,流入江河湖海。人在面对生活的抉择时,也应顺应时势,不强求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自然会走向属于自己的归宿。” 陆一山和林婉静静地聆听着,仿佛被这清泉的流淌声和道长的话语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精神之境。

林婉也不禁问道:“道长,如何才能在与人相处中保持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呢?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些摩擦总会让人有些困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利益难免会产生冲突,而这些冲突往往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像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 道长微笑着看向她,说道:“以善念为水,以宽容为舟,方能在人际关系的江河中平稳前行。当他人有所冒犯时,莫要急于嗔怒,换位思考,理解其难处,用宽容化解矛盾,用善良感化人心。世间之人,皆有其不易之处,若能以慈悲之心相待,不仅能化解怨恨,还能广结善缘。比如这道观之中,众人皆以和为贵,相互扶持,方能营造这一片祥和之地。与人相处,应多观其优点,少盯其缺点。若遇他人言语冒犯,可思其或因一时情绪失控,或因自身困境而口不择言。以宽容之心容之,再以善言善举引导之,久而久之,便能化戾气为祥和,使周围之人皆受感染,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友善的人际环境。昔有六尺巷的故事,张家与吴家因宅基问题起争执,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亦退三尺,遂成六尺巷,传为美谈。此乃宽容待人之典范,若人人皆能如此,世间何来诸多纷争?” 林婉微微点头,心中对道长的话深有感触,觉得这些话语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她内心深处对为人处世更深层次的思考之门。

陆一山接着问道:“道长,在事业追求上,我们常常会面临诸多选择和困难,道家思想对此有何启示呢?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下,竞争激烈,各种机会与诱惑纷繁复杂,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稳步前行呢?” 道长轻轻抚了抚拂尘,说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事业之途,不可急功近利。应明辨时机,顺势而为,不强求结果,专注于当下之事,尽心尽力,水到渠成。若心浮气躁,盲目跟风,往往事与愿违。就像这道观的修建,历经数代人的心血,皆是顺应时势,逐步而成,方有今日之规模与宁静。在选择事业方向时,要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当下的形势与机遇,做出合适的抉择,此乃遵循道家的‘知雄守雌’之理,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以柔克刚,找准定位。一旦确定目标,便要心无旁骛地去努力,但又不能过于执着于结果,因为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过于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最终可能会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这便是违背了道的规律。而若能遵循道的原则,用心去经营事业,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陶朱公范蠡,他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辞官归隐,转而从商,凭借着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自身的智慧才能,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他的成功便在于顺应时势,不贪恋名利,懂得取舍。”

林婉又问:“道长,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呢?有时候感觉自己很迷茫,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这繁华喧嚣的世界里,外界的声音太多,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让人愈发难以看清自己的内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但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道长目光深邃地看着她,说道:“欲明心者,先静其心。常于独处时内观自省,排除杂念,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如这山林之中,静谧无声时,方能听到万物生长之音。人亦如此,在宁静中,方能察觉内心真实之渴望,不被外界的喧嚣与诱惑所迷惑。可尝试通过冥想、阅读经典等方式,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反思过往的经历,从中发现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例如,有些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一直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当他们静下心来,可能会发现,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对知识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等,才是真正能滋养心灵的源泉。又如古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不为物质的匮乏所动摇,坚守自己内心对道德学问的追求,这便是深知内心需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