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宋远的好奇,宋玉宁和宋杰宁倒是很淡定,他们很知道韩先生究竟在文学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水准,毕竟,年少时的天才之名也并非浪得虚名。
至于后面先生虽然因为那些世间的些许庶务原因消沉了,又被迫远走他乡,可他从没有真正意义上放弃过读书,在故事里,虽然先生并没有刻意宣扬过,可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即使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他的身边也总会有书的身影。
对他而言,口腹之欲可以不在,但精神食粮绝不可缺少,世人皆知先生嗜酒如命,却不知他是真正嗜书如命的人,似乎有了书,他整个人才有了力量,有了勇气,嗜酒如命,不过是他在这个浮华的世上一种虚妄的伪装罢了。
试想在饥荒地区,没有食物,更不可能有酒,但先生却能在那里一呆几个月,帮助府衙去救助那些受灾的人,可当遭遇洪灾冲走了包袱时,他义无反顾地去抢救包袱,只因包袱里有着刚得来的几本前朝古籍。
或许会有人对他这种不顾自身安危在洪水中去抢救几本书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对于韩文韩问道先生,这是很合理的。
因为书就是他在这个给了他诸多苦难的世间活着的支撑,没有了书,他会像是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努力,努力地去活在这个充满悲苦的世间。
同时,不得不说,韩先生的一生都是单纯的,就像很多天才一样,一方面的天赋异人,就会有另一方面的缺失,因此他会觉得那些打击了他的事是他难以忍受,难以接受的,尔虞我诈他永远不会理解,更学不会,因此他的前半生失败了。
而自此以后,他选择与书为伍,因为书里的一切他是能够弄懂的,而这个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世界他弄不懂,久而久之,他也不愿去追究这些他不懂的东西了,只专注于他懂的,并做到了极致。
先生,自始至终都是那个没有被外物所染,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他是纯粹的,不掺任何杂质,只为信仰而活。
这样的人,宋玉宁是敬佩的,更是她自觉做不到的,不要说前世应试教育之下为了考试,为了学位,为了工作而学习的她,就是现在的她,也做不到。
现在之所以努力,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能拓宽视野,为了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话语权,实在来讲,她并不是那种因为热爱,或者只因为书而读书的人,因此,人们对于自己做不到而别人却做到的事情,会心生敬仰。
而先生对于这件事又做的这么好,平心而论,他的学识甚至超过了一些所谓的当世大儒,于是,敬佩便也加了倍。
韩先生能来到同知府上教授宋玉宁和宋杰宁,其实也是一种缘分使然,坊间传闻,先生因嗜酒和不雅的习惯而被辞退,直到后来再没有人敢请他做塾师,这其实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罢了。
其实在各个世家在挑选韩先生的同时,先生也在挑选每个家庭,以及他所要教授的学生。
若是他发觉这个世家做事不合他的口味,又或者此家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又或者禁不起他的试探,那么自然而然,他也就不再教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