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农事即国事(1 / 2)大新主首页

王莽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在条件艰苦的古代,年过五十都算是高寿,他依然女精神抖擞。

但在爬山的时候,王匡发现父亲的身体要比一般人健壮的多,没用到一个小时,从北面到南面,北山很快臣服在他的脚下。

西风吹过,呼呼作响,人的面孔如果不是笼罩在棉衣下,便如同刀割了一般。

“你准备在这里养鱼?”夹杂着风声,但王莽的声音依然清晰的传入了王匡的儿子。

“是,儿离开长安的路上,曾听路过的行商说过,他曾见过珠崖郡今海南见过有散户养鱼的产出,要远远比在水里撒网捞出来的多很多,儿想要试试,如果成功了,庄子以后每天都会吃上鱼了……”

王莽若有所思,看着眼前慢慢成形的鱼塘,又望向山脚下,再看向更远。

从半山腰抵达山顶,自从山顶下到温泉口,父子两个人偶尔会说上两句话,大部分时间都是王莽在看,王匡在陪在旁边。

来到王家庄子,明面上看王莽并没有带什么护卫,其实暗地里保护他的绣衣使者就在暗处。

“小郎,我们种在石缝里的耳子也不知道被那几个王蛋踩了,刚刚长大,还没摘下来得及晒干。”老九是山上专门负责养殖业的,人随长得胖,平时也吃得多,但对于庄子,尤其是山上的养殖业,他一贯都是尽心尽力。

即使是再小的问题,他也总能及时的发现,比如那破坏掉的儿子,是一种黑漆漆,长得有点像人耳的食材,山上种了好多,每次煮鸡汤的时候,加一些耳子,味道贼美了。

老九很留恋,他更憎恨那无缘无故踩踏家里耳子的贼人。

“小事,被人践踏了,等春天到了,再下一场雨,就会重新长出来的。”

看着哭红眼睛的老九,王匡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暖棚里传来父亲的声音,他只好摸了摸小九的脑袋后,小步跑了过去。

“这作物叫玉米?”王莽显然问过暖棚里的儿郎,知道了答案。

“是。”事关未来玉米种植的推广,王匡认真答道。

见站在旁边的老有些拘束,他用眼睛示意了一下,老就如释重负的退了出去。

转眼间,暖棚里之剩下父子二人。

“也是你这山上价值最高的东西?”王莽手里摸了下一尺高的玉米主干,发现这不是他见过的任何一种作物。

中原的作物就那几种,既然不是大汉来的,那只能是西域传过来的。

王匡指着看似平淡无奇的玉米苗子,然后向王莽躬身一礼:“儿不敢欺瞒阿翁,只要玉米能够在大汉成功种植并推广,饿死的人数至少会减少五成。且不光如此,玉米能够适应多种复杂的生长环境,无论是沃土还是山地,只要有土,温度适宜,它就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至于手中玉米的来历,王匡没有细说,但他心里知道,对于拥有绣衣使者的父亲而言,调查起来并不难,甚至在来到庄子前已经调查清楚了!

果不其然,王莽接下来的话,便印证了他的猜测。

“你是从大秦人手里拿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王莽挑拨了下土壤,见下面的根扎的很结实。

关于暖棚里用来散热的铜管,他没有任何的问询,显然已经知道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