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长社之战与曹操增援皇甫嵩
长社之战是汉军与起义军之间第一场正面对决,也是一场决定都城洛阳安危的关键战役。汉军从前期的失利到后期的转败为胜,史书只有寥寥数语。无论是战争过程,还有战斗场面都需要脑补。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人皆恐。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来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闲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陈,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曹操增援长社,非常耐人寻味。以曹操当时的资历,带领一支汉军参加如此重要的战役,已经不能用离谱来形容了。其原因有二:其一,曹操并非出自军功世家,不存在子承父业的问题其二,在带兵出征前,曹操只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个职位都谈不上军职,更不是什么重要官员。
当时名将朱儁首战告负退守长社,对朝廷的震动可想而知。派曹操这样一个人前去增援长社,颇有送死的意味。那么在背后捣鬼并且能影响到汉灵帝刘宏的人,只有张让、蹇硕之流,其中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的人只有蹇硕。倘若蹇硕想借刀杀人,送曹操上战场再合适不过了。
第六节孙坚在战争中的表现
孙坚与曹操是汉朝平定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两位卓越的青年将领。两人有很多的共性:为汉朝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相同的政治抱负出色的军事能力更有趣的是两个人还是同一年出生的。早期的孙坚与曹操主要的区别就体现在临敌作战的态度。曹操是谋定而后动,孙坚则是先投入作战,再随机应变。这也使得两个人结局完全不同,曹操屡次能化险为夷,孙坚遇到危险则险象环生。
本节在描写孙坚的过程中,就把历史记载中,关于孙坚“勇”和“莽”的特征作为重点来刻画。一个是通过蹇硕之口来描述少年时期的孙坚,为他能进入朝堂埋下伏笔。另一个就是孙坚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表现。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p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
黄巾起义的表现:朱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吴书曰:坚乘胜深入,於西华失利。坚被创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坚所在。坚所骑骢马驰还营,踣地呼鸣,将士随马於草中得坚。坚还营十数日,创少愈,乃复出战。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第七节十常侍之乱的必然
东汉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十常侍之乱带来的皇权旁落。双方斗得如此惨烈是因为矛盾已经被激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为士人领袖之一的卢植,他所经历的苦难恰好是这一矛盾最直接的表现。
在反对宦官的过程中,大臣们曾一直尝试劝谏汉灵帝远离张让、赵忠等人。但是刘宏不但对劝谏视若罔闻,还多次在宦官们的怂恿下残害忠良。所以在他统治后期,士大夫们形成了一个共识不将宦官诛杀殆尽,汉朝将永无宁日。